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成为人类观念和实践史上重要的思想事件与行动存在。它既将文化交往、价值塑造、实践创造等议题显现在人类的思想空间,又表明了自身改变现实与自主创建的实践力量。在文化融通、价值凝塑和实践建构的面向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显现了对人类交往理性、价值理性和实践理性的不懈坚守与深度自觉,并以独特的方式彰显了人类巨大的思想建构性和实践创造性。
经过半年多的筹备与准备,《哲学研究》编辑部与我院马克思主义学科点策划并承办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道路的哲学表达”高端论坛,如期举行了。在各高校的毕业季,大家都非常繁忙,能够放下手中的事情,前来参加此次论坛,表明大家对此次论坛选择的主题高度关注与认可,同时也是对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大力支持。在此,我谨代表哲学学院全体师生,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而诚挚的欢迎,向积极支持本次高端论坛的各位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正如马克思主义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基础上一样,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和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是建立在一定的哲学基础上的。深入研究和探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对于深刻理解和把握这一思想、深刻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和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增强人们在实践中自觉践行这一思想的自觉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重大政治决定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然结果,极大地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顺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民族复兴伟业前赴后继、接续奋斗。中国共产党在近百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引领积贫积弱的中国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开创性、历史性飞跃。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党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指出这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因此,如何深入学习贯彻这一思想并用它来武装全党的头脑,就成为摆在我们全党面前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笔者认为,应当杜绝为学而学的形式主义,坚持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把它真正落实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中,这样更容易在人们的头脑中扎下根来。
马克思主义的力量在于真理性、科学性,其活力在于永不枯竭的理论创新。党的十九大报告不仅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理论创新的鲜活魅力,而且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根本特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经典样板,需要认真地学习领会。实事求是、继承发展、集体智慧结晶,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展示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主要特色。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把人类的生产活动,描述为物质生产、文化意识形态生产和社会再生产三个部分。关于物质生产,党的十八大之前,已经讲得很充分。关于社会再生产,涉及教育、医疗、养老、居住、环境诸方面,这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多次激起热烈掌声之处。关于文化意识形态生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等重要讲话,都阐述过这个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对精神文化和意识形态生产问题的重视,体现了他对马克思主义全面的理解、把握与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新的辉煌成就,根本原因之一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第一次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道,作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高度概括和明确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高度概括和明确提出,是本次党代会在理论创新方面的亮点。无论在近百年的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上,还是在近半个世纪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都具有极其重要而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历史经验表明,中国社会学不但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还可以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发现构建中国社会学话语的策略和路径。
“我不主张我们竖起任何教条主义的旗帜”,马克思的理论宣言一开始就塑造了哲学所独有的现实性品格。短短几年,马克思脱离博士俱乐部的学术小圈子走上哲学舞台,经过宗教批判、政治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将思想领域一切虚幻的“副本”还原为“正本”的批判,以“抓住事物的根本”和“掌握群众”的彻底精神,以他动员社会力量的巨大能力成为世界无产阶级运动的思想领袖。马克思把握他那个时代精神的真谛,就在于哲学现实观的唯物主义确立,一切彼岸世界的神圣形象被打破以后,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构成了哲学的历史任务,也就是说,改变世界的哲学革命不是在思辨的头脑中实现的,而是在现实及其现实的变革中实现的。
2017年9月10日,中华文化学院(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在成立20周年之际,举办“中华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高端学术论坛。本次论坛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由来及成果,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未来发展的新路径,从中华优秀文化中汲取营养,从国家民族立场探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文化的深度结合,从文明互鉴角度探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世界多元文明发展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大理论课题,彰显了我们党辉煌成就基础上的高度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碰撞、交融过程。如何寻找二者的契合点,这在理论层面和在实践层面仍然值得深入探索。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中,自觉肩负起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纵观党的历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始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伴随。如何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龚云、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韩喜平、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罗永宽。